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

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

      上世纪20年代初,马场道42号胡若愚旧居,建筑面积:408平方米。

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

      建筑特色:砖木结构,是一座二层西欧乡村别墅式建筑,白色水泥墙体,棕色门窗,人字形红色坡瓦顶,上开老虎窗及三角顶天窗,入口为小石台阶,方门厅。建筑造型小巧别致,风格鲜明。

 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 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

建筑基本保持原貌,现状良好

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 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 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 马场道42号(天津老房子) 

      对陈海纹女士的采访有个很大的遗憾,就是没能面对面。这位90岁高龄的老太太如今独自居住在山东乳山,记者只能与她电话联系,老人家尽管年事已高,但思路清晰,记忆力、语言表达能力依旧如常。在胡若愚生活在马场道42号的那段时间,陈海纹是他身边非常重要的一个人,因胡若愚晚年患病,作为儿媳,陈海纹担负起照顾他日常起居的任务,也是对胡若愚最了解的人。正因为这样,在她的讲述中,关于胡若愚的故事自然更加生动和真实。

  爱恨交织

  张学良成胡若愚一生憾事

  “张学良是胡若愚一生中很重要的人,也是让他最有遗憾的人”陈海纹说。陈女士告诉记者,胡若愚晚年生活简单,大多时间都很沉默,极少说话,多数时间都在读佛经、写字。很少说年轻时候的事情。但一次在和陈海纹聊天时,胡若愚说:“我这一生有两件最遗憾的事情,一是没有把你婆婆、奶奶的坟迁回老家;另一个就是张学良没有彻底反蒋介石,西安事变后反而依顺了他。”

  无论是在陈海纹女士的讲述中,还是史料的记载,张学良都是胡若愚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。据陈海纹介绍,因公公供职奉系的关系,胡若愚与张学良私交甚笃,并且结拜成为兄弟。年轻时,他曾长期担任张学良的副官和私人代表。其一生所作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促成张学良“东北易帜”。他曾作为张学良的代表,亲赴南京妥善处理易帜事宜。蒋介石对胡若愚表示,为了不使张学良为难,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,同意东北“内政”仍由现职各员负责,概不更动;重大人事,先由张学良请委,然后由中央任命。1928年1月29日,张学良排除日本方面干扰等,毅然宣布“东北易帜”,实现了全国统一。应该说,这期间胡若愚是发挥了很大作用。

  然而,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态度却令胡若愚很愤怒。“也许是出于对日本人的憎恶,也许是一些误会,我公公认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没有坚持反对日本人,反而依顺蒋介石,丧失了之前的气节和志气,所以那以后他与张学良一刀两断,再也没有见过他”,陈海纹说。

  据陈海纹讲述,胡若愚虽然作为北洋军阀的后代,但却非常反对蒋介石、反对日本侵略。天津沦陷后,陈海纹的丈夫本来可以在天津日租界谋得一份差事,但因胡若愚反对儿子为日本人做事,只得作罢。于是,陈海纹跟随丈夫一起到重庆谋职,直到天津解放才回来。

  清心寡欲

  胡若愚晚年关键词

  陈海纹告诉记者,胡若愚在天津最早的住宅是在建国道与民生路转角处,是锄经里的一部分。门牌是建国道27号,已于二十世纪90年代拆除。1950年,胡若愚购下马场道84号(今42号)住宅。

  这座二层小洋楼住着胡若愚和陈海纹夫妇及五个女儿。据陈海纹回忆,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日子,他们家还有几位仆人,当时住在地下室,但后来因经济情况辞退了。胡若愚虽然前半生风光无限,做过青岛市长,也做过北平的代市长,但晚年经济并不宽裕,之所以搬离建国道,也是因为那个房子大,负担不起。晚年的胡若愚没有官职、没有买卖,因为有收藏古董的爱好,故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卖名人字画或古董。

  写字、读佛经、唱戏,是胡若愚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。陈海纹说,胡若愚晚年几乎没有脾气,清心寡欲,整日在家读佛经,有时跟孙女们在家玩一会。很少出门,只与张学铭和徐世昌的弟弟常有往来。

  此外,唱戏也是胡若愚晚年的一个爱好。关于胡若愚唱戏的事,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甄光俊先生有过如下一段回忆:民革天津市委员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于1957年1月28日,在人民礼堂举办京剧演唱会庆贺春节。担任这场演出的两位舞台监督(也是节目策划者),一位是张学铭,另一位就是胡若愚。这天所演节目有《行路》《彩楼配》《击鼓骂曹》《二进宫》《打城隍》《罗成叫关》等剧片断和唱段。

  1962年,胡若愚病逝,对其一生的评价,其儿媳陈海纹认为,他的人生观和处世还是很积极的,此外,他也十分爱国。解放战争胜利后,因与孔祥熙关系良好,孔曾邀胡若愚一起去台湾,但被他严词拒绝,在他心里,还是一直有杆正义之秤的。

  胡若愚,1897年生。本名言愚,字如愚(后改为若愚)。北京大学毕业,法学士。历任法制院参事、参政院参政、京师税务监督、清室私产清理局总办、卫生部政务次长、青岛市市长、青岛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兼代北平市市长、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。

  因与张学良为义兄弟,故在“东北易帜”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。任青岛市长时倡建文化场所,主要政绩是建若愚公园(即今鲁迅公园)和观象公园,并发起筹建青岛水族馆。胡卸任后寓居天津,直至离世。

  据传,胡若愚在青岛曾遭政敌暗杀,当时胡在打牌,因故正仰面哈哈大笑,子弹从右腮射入,自左腮洞出,而舌头牙齿丝毫无损,自此胡常自言命大,此事为胡若愚一生最传奇事件。

探 访:一次对胡宅的执著追寻……

 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发现与求证中逐渐找到真相,有百年历史的天津小洋楼亦是如此。因为每座小洋楼都代表着一段湮没的岁月,在时代更迭和岁月淘洗中,曾经在这里住过的那些人,曾发生过的那些事,总会因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记忆被遗忘、误传、甚至偏离。但也正是这些亦真亦假曲折离奇的故事才让小洋楼具有如此魅力。

  在筹备“天津小洋楼”系列报道时,我们在翻阅一些资料及请教有关专家后,曾认为马场道52号是曾任青岛市市长、北平市代市长、张学良密友胡若愚的旧居,也在第二期的一览表中登出。那之后,一些专家和读者提出疑问,并纷纷为我们提供线索和考证资料,大家抱着考证的态度想确认胡若愚到底住在哪所小洋楼。经过记者的几度追寻,在金彭育老师及马场道一些老住户的帮助下,辗转找到胡若愚的儿媳,终于,在长途电话的连线中,胡若愚的儿媳陈海纹女士告诉记者,他们曾经居住的小洋楼是马场道42号。于是,这番与读者一同考证名人旧居的历程终于找到正确答案,今天的这篇关于马场道42号的报道也如期与关注“天津小洋楼”的读者见面。我们将这篇文章勘正之前对胡若愚旧居标注的不准确,也将这座小洋楼里最真实的故事奉献给读者。

  马场道42号如今所挂牌子是徐氏旧居,因为它最初是北洋政府总理徐世昌送给女儿的嫁妆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胡若愚购得该处房产,遂作为自己晚年的寓所,在此度过余生。1978年,胡家人将此宅出售,马场道42号从此不再姓胡。

  这座小洋楼在马场道上属面积较小的一座,但却玲珑别致,尤其是它人字形的红色坡瓦顶,颇有韵味,据说,这里曾是某机关的办公场所,但现在被院外黑黑的大门锁住,很少有打开的时候。

  在我们今天这篇关于小洋楼的故事里,徐氏旧居的主人公虽不姓徐,但仍是一段复杂交织平凡的传奇……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