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

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

       多伦路旧居在201弄89号。1926年郭沫若南下参加北伐后,他的日籍夫人安娜(佐藤富子)带着四个孩子住进了多伦路(原窦乐安路)201弄89号,这是一座老式的弄堂房子,居住条件并不好,但环境还算安静。1927年底郭沫若从广州秘密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,后来他在这里翻译了《浮士德》第一部。1928年2月,郭沫若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千叶。现在这里是民居。

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 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 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

在多伦路201弄还有左联会址纪念馆(中华艺术大学旧址)

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

      离多伦路不远的溧阳路1269号还有一处旧居。抗战胜利后,郭沫若又回到上海。1946年5月,他带着于立群住进了溧阳路(原狄司威路)1269号一幢两层楼的花园洋房,这里很快就成为国共两党重要人物的社交场所,邓颖超经常在此招待各界友人。郭沫若的译作《浮士德》第二部也是在此完成的。现在这里是民居。

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 
       郭沫若(1892年11月16日—1978年6月12日),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(1892年11月16日)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,汉族,原名郭开贞,字鼎堂,乳名文豹,号尚武。笔名沫若、麦克昂、郭鼎堂、石沱、高汝鸿、羊易之等。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,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,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、诗人、剧作家、考古学家、思想家、古文字学家、历史学家、书法家,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、社会活动家,蜚声海内外;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,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。

郭沫若故居(上海名人故居系列)

       1921年4月,郭沫若来到上海。同年8月,发表抒发爱国激情的长诗《女神》,成为中国白话新诗的奠基人。期间,他与郁达夫、成仿吾等在虹口筹建“创造社”,先后创办《创造》和《创造丛书》等进步书刊,撰写诗歌、剧本、小说,还翻译了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等世界名著。“五卅惨案”发生后,郭沫若积极参与组织“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”,并为该会起草《五卅案宣言》,编写历史剧《聂苓安》,颂扬其为国捐躯的精神,演出的全部收入支援罢工工人。其后,他赴广州大学任教,应毛泽东邀请到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。1926年,郭沫若任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。次年3月,郭沫若发出讨蒋檄文——《请看今日之蒋介石》,揭露“蒋是所有一切反动派的中心力量,现在只有一条路便是起来反蒋。”其后,郭沫若参加“八一”南昌起义,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起义失败,郭沫若辗转来沪,郭沫若上海故居隐居窦乐安路(今多伦路201弄89号),补译歌德的《浮士德》。因遭国民党当局通缉,1928年2月,经周恩来等人安排,郭沫若由上海赴日本,经历了长达10年的流亡生涯。在日本,郭沫若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研究,撰写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、《甲骨文研究》、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》、《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》等,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。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郭沫若由日本返沪。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,取消了对他的通缉。郭沫若参与创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,担任《救亡日报》社长;参与组织3个战地服务队和12个救亡演剧队,奔赴前线慰问抗战将士。抗战期间,郭沫若先后创作了《虎符》、《屈原》、《棠棣之花》等历史剧以及《甲申三百年祭》、《青铜时代》、《十批判书》等史学著作。其中,《甲申三百年祭》被中共指定为整风文件。抗战胜利后,郭沫若再次来到虹口,住山阴路恒丰里77号群益出版社,后迁入溧阳路1269号,使这里成为进步文化人士聚会之处。新中国成立后,郭沫若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、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、政务院副总理、中国科学院院长、全国文联第二、第三届主席等职,1958年公开中共党员身份。郭沫若平生著述极多,出版有《沫若文集》、《郭沫若选集》、《郭沫若全集》等。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