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达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

马达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

      天津名人故居介绍:马达(1903-1978)广西北流人,版画家。原名陆诗瀛,亦名林杨波(一作林扬波)、林扬敬(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时用)。化名阿陆,又名黄励,笔名马达(见三十年代《文学》、《文学界》等刊)。上世纪三十年代参加美联、野风画会。1938年在武汉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,任常务理事。后在延安鲁艺任教,并在中央党校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任美协天津分会主席、天津文化局顾问等职。作品有《保卫大西北》等。

马达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 

      陆诗瀛旧居位于昆明路132号,陆诗瀛出生在一个贫穷农民家庭,他从小爱画图雕公仔,在山上放牛干农活时,常常砍根木头专心致志地雕刻人物头像。由于家庭条件不好,直到20岁,马达才有机会读中学。上学期间,他结交了一些地下党朋友,受到进步思想影响。中学毕业,疼爱他的大伯发动族人凑钱送他进广州市立美术学校,学习西画。

马达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 马达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

  自1927年参加著名的广州起义,陆诗瀛便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那次起义他腹部中弹受伤,逃到上海治疗并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。1931年入党,担任了“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”的党团书记。1933年2月,陆诗瀛等人联合北京、苏州、无锡、杭州等地美术学校的学生在上海举行“为援助东北义勇军联合画展”。同年7月,他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被捕。出狱后,他仍然坚持留在上海帮助青年学习木刻。他的作品频频发表在上海的《读书生活》《现代杂志》及《申报》等进步报刊上,在美术界的名气越来越大。1936年,他加入了“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”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赴武汉发起组织了“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”。

  1938年他来到延安,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,培养出了一大批包括世界著名版画大师古元在内的美术人才。他自己也成为了“延安画派”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孙犁先生曾撰文回忆与他一起在延安的日子。据回忆,陆诗瀛很会安排生活,他常常利用清晨别人还没有起床的时间,创造了延安少见的新奇事物。他在窑洞门前挖了个很深的圆坑,移来一株两米高的洋槐。接着,门口两侧的黄土层也被他削成方方正正的台阶形,铺上光板羊皮大衣,就成了舒适的“土沙发”。半个月后,洋槐开出了一串串的白花,整个东山教员住宅区都荡漾着愉人的芳香。于是人们把这块小小的土地命名为“马达公园”,教员们有空就常来公园闲聊。

  他被人们称为“杂能人才”。他在搞创作和研究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发掘民间艺术、培养年青一代美术人才。他还非常喜欢雕塑,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研究了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的很多作品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画家胡奇和他是很好的朋友,两家住得近,他也常常到胡奇家做客。胡奇的女儿回忆,当年她到陆诗瀛居住的小楼里面做客的时候,第一次参观了他的工作室。在那里,她第一次看到雕塑台,第一次发现他在工作台这边转动雕塑作品的时候,相连的另一端模特也朝相同的方向转动着。

  陆诗瀛爱好广泛,滑冰、游泳、跳舞、弹琴无所不通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,他又开始迷恋起收藏古董,他还搞了大量砖刻、石刻作品。1961年,57岁的陆诗瀛迎娶了24岁的年轻妻子刘薇。全国各地美术团体和个人的贺信如雪片般地飞来。不久,他有了一个儿子。“文革”期间,他被开除党籍,全家搬到天津西郊。孙犁的《悼画家》一文中记叙,“他住在那个生产大队临大道的尘土飞扬、人声嘈杂、用破席支架起来的防震棚里,另有一间住房,也很残破。客人们去了,他只有一个小板凳,客人照顾他年老有病,让他坐着,客人们随手拾块破砖坐下来。”因为备受摧残,他的健康每况愈下。1978年4月病逝,遗诗一首:“鞭痕刀伤不邀功,黑白颠倒却难容。风雨折磨无所惧,定为真理煞妖风。”1982年,天津、南宁等地举办了他的“遗作画展”。同年,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《画集》。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