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松庵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

刘松庵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

      刘松庵,室名仰山庐,名中医,清末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弟子。刘松庵在书法上造诣深厚,曾任中国书协会员、天津书协名誉理事。安乐邨出名人,更出名医。曾经任北宁铁路医院院长的毛羽鸿曾经在安乐邨7号居住过。这位曾经留学德国的“德国医学博士”留给天津人最知名的一份礼物,就是今天和平路上的“四新药店”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毛羽鸿搬到安乐邨,同时在当时的国民饭店租下一处房屋开办生成药房,并在药店内“坐堂”。毛羽鸿行医,对各科均有涉及,尤其擅长内科和皮肤科。他自行研究配置的“毛氏脚气药膏”,当时非常畅销。生成药房生意兴隆,新中国成立后,药店更名为“四新药店”。我们原计划以名医杨珂旧居为代表,但因故未能联系到杨珂后人,却幸运地找到了名医刘松庵的两位弟子。对于安乐邨名医们生活的原貌就从刘松庵的故事展开吧……  

刘松庵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 刘松庵故居(天津名人故居系列)

      安乐邨内居住过的名医在医学造诣上不分伯仲。写安乐邨的名医,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某一人尤其突出,而是这些名医在特定时期会聚于此,形成了非常特别的一种景象。安乐邨16号,曾经居住着天津名中医刘松庵先生。刘松庵出身名门,师从清末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,不仅精于医术,同时擅长书画艺术创作,尤其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。记者日前采访到刘松庵先生的两位弟子,弟子刘鸿在公安医院工作,曾跟随刘松庵学医;弟子刘道安在《健康报》工作,曾跟随刘松庵学书法。在两位弟子眼中,这位治学严谨、擅长书法的名医,在生活中更是一个风趣幽默、热爱生活的老人。

  刘道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跟随刘松庵学习书法,八十来岁的刘松庵不仅是他的老师,更是他的忘年交。刘松庵非常风趣幽默,即使相差几十岁的“小朋友”,他也常常主动开玩笑。“上世纪八十年代,老师家里面安装了电话,他每次打电话到单位找我,第一句话就是‘道安啊,我是松庵’。他这样一说,我就很高兴,老人家一点儿架子也没有。”跟刘松庵学医的弟子刘鸿也对老师的风趣幽默印象深刻:“我老师跟别的大夫不一样,他医术高明,对待病人非常认真,但是并不让人觉得紧张。他每次看病,都是跟病人说说笑笑,病人被他逗得哈哈笑,高高兴兴就看完病了。老师很会逗人,病人来看病之后,都不觉得自己得了什么重病,心情好,再加上老师开的药方高明,病人很快就康复。”老师是个感情丰富的人,他对每一个人都很好,对学生、对子女特别疼爱。他的儿子刘英是一位烈士,儿子牺牲不久,老师的老伴儿也突然离世。老师非常伤感,他告诉我说,他哭了三个月。这样一位老人,他说这样的话,我心疼得不行。”刘道安至今对这个细节念念不忘。

  刘松庵师从施今墨,是真正的“入室弟子”。刘鸿告诉记者,刘松庵有一枚闲章,上面刻有“二十鬻字,三十悬壶”的字样。“老师出身名门,但年轻的时候家道已经没落,所以老师早年曾经以卖字为生。后来他拜施今墨先生为师,学习中医,每天随老师一起出诊,时刻陪伴在老师左右,是真正的入室弟子。由于他书法功底好,写的药方很漂亮,施今墨就让他写药方,因而他也能够有机会得到施今墨先生的真传。”“老师虽然在中医研究方面师出名门,但他对中医的评价非常客观,并不像某些老中医顽固地认为国医可以‘包治百病’。他晚年常常跟我谈论医学的发展,对于西医他也很关注。他认为,某些疾病是中医不能攻克的,在这些问题上,中医不应该回避,更不应能盲目地自我陶醉。”刘道安回忆说。

  新中国成立前,刘松庵在天津就很有名气,他给有钱人看病,诊费很高,但给穷人看病,常常不收诊费,甚至还要倒贴钱。“有一次老师到南市出诊,路上看见一位老人在马路上病倒了。老师赶紧让人力车夫停住,蹲在马路边给老人看起了病,开好药方之后,让人力车夫将这位老人送回了家。老师觉得,救人就要救活,只给她开药方,她没钱也买不起药,所以就在她手里放了两块钱。几天后,老师让人力车夫带路,亲自登门去为这位老人复诊,再开药方之后,又留下了几块钱,不仅让她能够抓药,还让她康复后再买些营养品以巩固身体。”刘鸿告诉记者,他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医术,更学到了为医者最宝贵的品质,“老师跟我说,人有三六九等,但病人的‘病’都是一样的。我们行医,要治病人的‘病’,必须一视同仁。生命,是没有等级的。”

  名中医哈荔田曾经开玩笑说刘松庵是个“少爷大夫”,这是说刘松庵在生活上非常讲究,特别是在饮食方面,精致到了极点。刘鸿告诉记者,生活中的刘松庵非常讲究饮食,不仅喜欢品尝美食,更亲手制作各种精致的食品。“老师讲究吃,会吃更会做,所谓食不厌精说的就是老师这样的人。”刘鸿告诉记者,刘松庵包饺子,不用面皮,而是用鸡蛋液在平底锅上摊饺子皮。馅料方面,刘松庵从来不“剁肉馅”,而是将肉先切片,再切丝,后切丁,一刀一刀“磨肉馅”。吃韭菜馅儿的时候,韭菜不是切成末混在肉馅里,而是切成寸长的段儿,横包在饺子里,煮熟后再把韭菜抽出来,只吃韭菜味儿,不吃韭菜叶。“这样的精工细作,要是家里面有仆人,恐怕也要忙上半天,但老师都能一一做来。因为爱吃、会吃,老师跟天津很多大餐馆、饭店很熟,人家一看到刘大夫来了,都跟见到老熟人一样。老师爱吃西餐,喝牛奶,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习惯喝进口奶粉。”刘鸿告诉记者,刘松庵“讲吃”以至于每月两百多元的高工资还不够用,老师当年向他借钱的情形是他与老师间最有意思的回忆。

发表回复